锥子石儿是著名作者在春天等你成名小说作品《磨亮的木柄》中的主人翁,这部作品构思新颖别致、设置悬念、前后照应,简短的语句就能渲染出紧张的气氛。那么主角锥子石儿的结局如何呢,我们继续往下看入秋的雨是缠人的,像南方老太太纳鞋底的线,细细碎碎,沾在皮肤上就是一层凉。王树根搬鞋摊的时候,裤脚已经湿了半截,贴在小腿上...
磨亮的木柄第1章精彩内容
入秋的雨是缠人的,像南方老太太纳鞋底的线,细细碎碎,沾在皮肤上就是一层凉。王树根搬鞋摊的时候,裤脚已经湿了半截,贴在小腿上,走起路来发沉。鞋摊是三十年前自己打的,松木架子,四条腿有两条垫着碎砖——左边那块砖是去年台风天从墙根捡的,右上角缺了个角;右边那块是石儿小时候玩积木剩下的,上面还留着几道歪歪扭扭的铅笔印。他把鞋摊往大榕树根底下挪了挪,树冠垂下来的气根扫过他的头顶,带着点潮乎乎的土味。先掏工具。帆布包是张桂兰走那年缝的,藏青布面,边角已经磨得发白,上面绣的“王”字掉了一半线头。他先摸出顶针,黄铜的,内圈有三道深深的压痕,是二十多年捏锥子捏出来的;再摸线轴,红的、黑的、蓝的,绕在硬纸板上,最底下压着半卷白线——那是石儿出殡时用剩下的,他没扔,总觉得留着还有用。然后是剪刀,刀刃锈了个小豁口,还是石儿十五岁那年,用第一次打工的钱给他换的新的;最后是胶水,半管,口子已经干了,得用锥子捅捅才能挤出来。他的手顿了顿,指尖在帆布包底扫了一圈,空的。不是没摸到,是摸到的只有碎布和粘在布上的鞋钉。王树根把包翻过来,往地上一倒,鞋钉“哗啦啦”滚了一地,有两颗滚进了榕树的裂缝里,他用左手食指去抠——那根指头缺了第一节,是年轻时补鞋被锥子扎穿,感染后截的,现在只剩个圆滚滚的断面,抠东西总不得劲。他抠了半天,指甲缝里塞满了泥,才把鞋钉抠出来,攥在掌心里。“树根,雨凉,咋蹲地上?”是隔壁裁缝铺的李叔,端着个搪瓷杯,杯沿缺了个口,里面的热水冒着白气。王树根抬头的时候,雨丝正好落在他的眼角,他眨了眨眼,才看清李叔的脸——李叔比他小两岁,头发却比他白得少,大概是裁缝铺里暖和,不用风吹日晒。“李哥,”他的声音有点发颤,像被雨泡软的线,“我锥子没了。”“啥锥子?”李叔凑过来,蹲在他旁边,热水杯放在地上,溅起的水珠打湿了他的布鞋面,“是石儿给你买的那把?”王树根点头,指节因为用力攥着鞋钉,泛出青白。那把锥子是黄杨木柄的,石儿十五岁去县城打工,在五金店里挑了半天,回来时攥在手里,红布包着,说“爸,这木柄软,你握着手不疼”。那天石儿的手冻得通红,指甲缝里还嵌着工厂的铁屑,却把锥子递给他时,笑得嘴角出了个梨涡——跟张桂兰年轻时一模一样。“你再找找,是不是昨天收摊落哪儿了?”李叔帮他扒拉地上的东西,线轴、剪刀、胶水,翻来覆去就是没有锥子,“昨儿你不是给张婶补了双棉鞋,最后一个走的?我关铺子的时候,还看见你在擦那